恰你似少年

查尔里西奥又如是说

0%

前天看了笑来发的那篇 “I once misued twitter

彼时在twitter上虽只fo了小五百人,但其中话痨众多,时常出现追不上timeline的情况,套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叫做“得花一天半的时间看完一天的推”。而笑来老师却经常在众话痨中脱颖而出。原因很多,一来笑来老师平易近人,连我这个很少交流的沉默的家伙都被他RT  mention过,再来他说的话大多比较有深度,时常感觉有些收获,再最后他也算个不大不小的话痨,稍不留神就看到他和旁人谈笑的身影。

所以一开始听到说他删推另开小号的消息后,一方面是不理解,另外一方面也觉得看不到他的发言很遗憾。后来看了“I once misued twitter“,就觉得差不多能理解了吧,也许。

主要原因还是内容,笑来老师有写一本《把时间当作朋友》,写得很启发。这次离开也是和“时间”有关。

‘ 99.9% of tweets pushed to me were meaningless, especially those in Chinese. The worst of all, even my own tweets gradually turned into garbage, after all, no one could write meaningfully every day, every hour, or every minute.’ …’now it turns out that the cost is too expensive, compared to the nearly zero outcome. Time is precious, efforts are limited, and good moods are rare in this isolated country, all of which I have less.’
人们常说twitter是新的媒体,我也这么认为,但是前提是看你fo了哪些人。对于那些只想获取有益的信息的人来说,现在的中文推特圈确实太过于嘈杂了,以至于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在熙熙攘攘、有关风月。当然,只是混圈子的话当然无害,每天插科打诨,聊聊天唠唠嗑,看‘民主斗士’们吵过来吵过去,争个主义,辩个字词。但是真正当新的媒体用的话,确实是无关内容太多了。

难怪与写出《把时间当作朋友》,惜时如金的李笑来要删号重练了。

年前待业在家,看新浪微博上罗和方吵架,然后韩三篇一出,麦田站出来嚷嚷,再接着方又开始找韩寒的茬。年前吵到年后,一直看到人来人往,看到几个家伙为一些细枝末节大打出手,似乎挑战底线一般。吾甚愚昧,脑筋也不开窍,始终受不了某方的丑陋模样,也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参与旁观几乎所有的骂战。不知不觉,元宵马上就到了。韩三篇眼看着无人问津,99年的医院卖票窗口究竟是什么样子却是各种“引经据典”的考证

以前觉得电信是时间最大的杀手,用无数的”缓冲中…”消磨电脑前的时间;现在看见吵来吵去的新浪微博更是混淆视听的正牌time killer。

我不是什么阴谋论患者,也不想妄言洗脑什么的,但是这全民骂战的舆论引导实在是百弊而无一利。

‘Most important of all, I found SNS boring’…’ As a result, facts are distorted, opinions are misinterpreted, and nothing is left simple and elegant.’…
 

今天看见刘瑜老师也删完了所有的内容,离新浪微博而去了。

于是心想,SNS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

 

 

 

ps: 有个很好玩的事情,忍不住写下来。

笑来老师写完那篇日志,刚流传开来,便有人批评说李老作为新东方英语作文教师,语法错误奇多,捏字用词也颇不地道。李老对于这种对于自己职业的“侮辱”看来还是很在乎,在日志后面自我批改了一番。

且不论批评的人是否真的看完了全部的文章就吹毛求疵。这些东西怕到了某人手里是无比“充足的证据”,可以拿来证明他“文风大变”,之前考试牛逼的成绩都是“有人代考”,所有文章都逃不了“代写的嫌疑”吧。背后有个“中年猥琐男”各种出谋划策代笔也绝壁跑不了了。

日志写了一半,冷得发抖。   留几天写完再发。

错过了元旦,彼时正在爷爷奶奶家一张小方桌前坐着,看着窗外漆黑一片。年份没有任何征兆的就跳了一格,玛雅人几千年前就预言的世界末日仿佛突然格外的近了。之前总是觉得11年的最后一秒和12年的第一秒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真正到了那个点才会发现已然不知不觉的错过了。

一直唯心的认为时间那个维度存在于人的内心,长短由意识衡量。在后来接触听说超弦理论以及世界是十一个维度的说法之后就开始感觉到我有多么的错误—应该是包括时间的八个维度,复杂得和人的内心一样,像一团麻线纠结缠绕(胡诌)。

一直都怕自己变成一个愚昧的人,看不清迷雾后的真相,谁都希望自己是个聪明的家伙。

也一直都怕自己变成一个世俗的人,满嘴的油滑和世故,嘴上和心里完全是截然相反的东西。

江苏台跨年晚会的压轴,看到了那个染着层次的红头发,涂着夸张眼线的小小身影。一点也没变。

想到如今的我和几年前恒山脚下跟着父亲去峰顶还愿的那个天真的孩子也没多大差别。除了多了些经历,多了些感悟,还是一样的幼稚而单纯。一点也没变。

不得不承认的是性格中的软弱,那个整整四年都没有划出去的成分。

有时软弱和同情夹杂在一起,怜悯是人性的光明面,所以屈服;有时软弱躲在无知的后面,力所不及,所以无可奈何;有时软弱借助外界的力量作威作福,而这正是我在之后这许多年后依然念念不忘的梦魇。

所有的盲从,胆怯,自卑都是作威作福的软弱。而这四年来没见到有多少的改观。

人们常说,年青的时候要是不相信理想主义就没有朝气。我也经常的附和,点头称是。却实际却连自己的理想是什么都不知道。赚钱算是理想么?我觉得不,虽然有时候我确是个无比物质的家伙。做对社会,对周围的人有益的事情算是理想么?我觉得这算个必要条件。要是两头兼顾就好了,那究竟做什么事情呢?于是茫然。

“那就把当前手头的事情做好吧。”很多人这样批评来说明眼高手低。

我开始觉得这是个顶恐怖的事情。就像我不清楚我到底算是“左”还是“右”一样。有人说功利点多好,看哪头有理就支持谁,于是我觉着犬儒主义更要不得了。后来我仔细想了下,翻了些相关的书,觉着我还是信奉马克思的,除了不知道哪种经济制度更好,勉强算左吧。

在这个打着共产主义的幌子走资本主义路线的社会,我开始觉得我一不像理科生文科生有哲学基础的工科生,要是什么都不接触的话就真心茫然了。

重新看了下上面的话,又是一片的混乱无逻辑,罢了。

想起儿时看过的故事,或许源自《镜花缘》,或许不是。

故事说的是有个书生沉船后随波飘荡到某个小岛,岛上的人与普通人无异,除了他们胸前都有一面小镜子,会随着心境的不同改变颜色。书生在岛上过了极为坦荡的一段日子。后来有一天,岛民趁书生晚上熟睡之时用船将其送出岛。而理由是:书生胸前没有镜子,没法知道他在想什么,岛民觉得很恐怖。

小时候在看完这个故事之后,很长时间都在想我是不是也有一面我自己看不见的镜子在胸前。所有人都能轻易的知道我在想什么—只是他们不说出来而已。于是那段时间提心吊胆的为自己的坏念头担忧忏悔。

故事总是有完结的时候,什么又不是呢。2012是个忏悔总结的年头,不管多么荒谬。

不破 不立。

Posted from WordPress for Android

>> RT

 

>>  “就算轰炸机也不能阻挡我‘文艺’的看潘&西之恋的内心”

开始觉得以前自己有些理论真心傻爆了

比如 戴着耳机听摇滚做数学题

起初的想法有点自我锻炼的意思

传说毛太祖当年长征路上骑马看书毫无压力,丝毫不受外界干扰

我尼玛听摇滚做高深的题目,训练出来之后那还了得么

最近恍然大悟

这和传说中3岁会开车 6岁能骑马 8岁飙山路 9岁打移动靶的金大将是尼玛一个套路好么!

 

>> Boring是个好玩的东西

蹲坑的时候玩手机消磨时间,手机上没游戏没网没音乐,便令人发指的翻手机铃声

然而更为惨绝人寰的是,当初手机DIY的ROM里面只有一首曲子

颇为欣喜的奉为天籁,直到问题解决。

是Madness那首原本长达10分钟之久的Liberty of Norton Folgate 中最有味道的30秒

一边反复的听一边感慨当初自己为嘛要截下来当铃声

听到厌倦、听到麻木、听到什么感觉都没有

经典就是这么毁于我手的,南无阿弥陀佛,阿门。

 

PS:冇找到歌曲的链接  找到了个优酷的视频   Liberty of Norton Folgate

截的铃声在4:40 - 5:10  很欢快的一段

(不敢自己传  ,去年传过几首,然后尼玛被国外音乐站点抓到下载链接了,一天之内空间流量耗尽 = =# 凑合听吧.. )

 

>> 条件收敛

我好像已经记不起大三、大四的日子了

只记得闷在人挤人的自习室汗流浃背的看级数,绕口的理解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

以及某个十一在家对着电脑算电子的运动,一边心痒痒的想要摸手边的鼠标

 

>> 《永生》

记得我以前写过一篇影评 The Man From Earth  豆瓣电影链接

昨天在看博尔赫斯小说集的时候看到了这篇文章《永生》

同一个思路      推荐电影和文章有时间都去看看

顺便 博尔赫斯 写文章的风格完全就是开启了全知全能的上帝神棍模式好么

 

>> 狐仙

看书看到深夜

去客厅喝水被一阵寒气吓到  打着冷颤回到屋里

不知怎么的就想起了聊斋

“啊 来个妩媚的 妖艳的 知情达理的  狐仙女吧,

我也勉强能算是个读书人了喂。”

施个法让我记住各种像差的区别和计算方法吧

哼,混蛋。

 

>> Q: 对于一个完美主义者,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做好一件事情?

A:当手头有一件更复杂、更重要、更紧急的事情的时候,XD

 

>> Oh Death 

No silver, no gold, nothing satisfy me but my soul.

Oh Death, won’t you spare me over to another year?

 

>> 糊话

不习惯被赞赏,被不了解的人。往往被夸大而言不符实。

有时候会产生的确如此的假象,自己却浑然不知。 这是最危险的时候。

 

>> Enjoyment

很多喜爱的事物,一旦郑重其事的去做,就会失去很多的趣味,至少是内在的很纯粹的趣味。

 

平时好写点东西,虽然文笔稚嫩,结构混乱拖沓,但很是喜欢那种畅快的宣泄表达情绪的感觉。若偶尔笔下生花,描绘精妙地道,那就是难得的意料之外的高兴。

喜欢随着音乐摆啊摆,虽然瘦弱无力,身体协调性更是差到令人发指。但是享受那种合着节奏,无意识的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感觉。

 

这些趣味,在你开始倾注额外的注意,开始关心其他人的看法的时,立马变了性质。趁你稍不留神的当儿,消失得无影无踪。

当随性写写画画沦为单纯的记录甚至一心想给别人看的时候,遣词造句就开始停顿、打嗝,不知如何是好了。

“我要这样写么?别人会怎么看?会留下很糟糕的印象么?”整个的就开始变得虚假起来。

每一个字都要再三斟酌,然而斟酌的却不再是“这能短小精妙的还原出我的真实感受么”。

于是,每次拿起笔都会厌恶的想要扔开,因为“大部分的东西都或多或少的是虚假的”。

 

当简单的随着节奏摇摆上升到“舞蹈”这种表演性质的时候,所有的动作都开始僵硬起来,“协调性”这个恶魔接替“无意识”掌控的身体,畏手畏脚的想下一个动作应该怎样。“做错了的话真尼玛臭死了。”协调性巨烂而且瘦弱的动作没有力度的我在试图跳poping的时候这么想。

 

这些现在都不是我擅长的事情,没法花很长的时间去专门的练习,毕竟不是干这个吃饭的。所以没法做到“无招胜有招”的无意识的大乘境界。

这只是爱好,别因为有的没得去毁了它。

 

PS:记于某个百无聊赖的下午,耳边是Green Day的不知哪首。跟着晃啊晃的突生恶趣味录下来想看看自己的丑样。录完发现居然还有些许可取之处。心生感叹,记之。

 

>> 完美主义者的思维模式(自我整理版)

Task

掂量:“要做到完美需要真心多的工作才行啊混蛋!”

犹豫:“这尼玛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现在做没办法一气完成,还是先做别的吧。”

借口:“先做点准备工作,把相关的事情全部做完了再说。”“完美的工作需要同样完美的开始。”

自我安慰:“这工作一个通宵应该能够完成吧,到时候随便抽个晚上。”

畏缩:“哇靠,开个头都那么麻烦,好不容易做出点东西这尼玛丑,推倒重来好么,仔细点,事无巨细好么。”

自暴自弃:“把开头做完美都尼玛这么难,做完不得尼玛累死啊。”

抵触:“劳资没心情。”

 

 

>> 普通青年vs文艺青年

刘瑜在《民主的细节》里面写到: “民主比专制更好,自由比奴役要好——或者,更确切的说,专制比民主更坏,奴役比只有更坏。就是这么一个懒得啰嗦的道理。”

不能同意更多。

容我套用这个思路,原谅我的俗气。

“文艺比普通更好——或者,更确切的说,普通比文艺更贫乏无味”

都24了,时间虚晃了一下,转身小跑远了。

老头外地出差,老娘出门玩。老老实实呆爷爷奶奶家,哪也甭去。

专业书越发看不进去了,开始三心二意的补以前从小欠上来的书。其实我三国演义至今只看过插图绘本这种事情我会到处说么。罢了,慢慢补。

不过最近最烦躁的事情还是twitter的API挂了,瞬间就觉得自己像从matrix里面被掐了线踢将出来,失去了一个想说什么说什么的处所。人人和豆瓣这种地方始终不是正经说事情的地儿,顾虑太多,总觉得有什么人在不怀好意的盯着,然后冒出一句类似于“smilence”“zhuangbility”的话顶得你内出血,况且老是说些有的没的不是污染人家timeline么。所以经常会突然有话憋在肚子里,手忙脚乱恨不得一头撞死。

其实怨言在这部手机上,找了无数的rom,最快的一个居然不能刷host文件。折腾android已经够久了,得换不折腾的那个,老了,心累。虽然老头说了考完赞助我换,但是我觉得尼玛都毕业半年还找家里要钱是不是太不要脸了。

今天都平安夜了,看窗外好刺眼的太阳。听说新汉街会在顶楼人工造雪往下飘,不过谁知道会用多干净的水造啊哈哈哈  XDDDDD

不管怎么样,merry Christmas. “ single boy, single boy, single all the day, la la la la lala la,turn into a gxy.Hey!”  XDDD

Posted from WordPress for Android

有个以前我很喜欢的姑娘对我说

要是手指头被烫到了  就立马捏你的耳垂

因为那是人体温度最低的地方

后来每次都会去摸 直到下意识

直到又是手闲下来就会情不自禁的抬起来

 

捏久了就会想起许多事

弥勒佛的耳垂是我迄今为止知道的最大的

不过那是电视剧里面的形象  谁知道呢

现实中初中和高中还各有一位

 

初中黄姓同学应该是纯DNA的缘故

打细胞一结合  那段基因便描绘开来

不过可能和后天也有些关系

黄同学是个胖子,难免肥头大耳的

不过心宽体胖  宰相肚里能撑船

 

高中这位就纯属后天了应该

因为覃X的耳垂是一边大一边小的

据说他老娘专门的劝导过他

“也摸下那边吧  好歹凑对称了能看”

然后他边说边憨傻的嘿嘿笑

“结果习惯改不掉 愈发不对称了”

我以前一直觉得他长的很奇怪  可能是这个原因  罢

 

 

 

 

>> 啊  今天是冬至了

好尼玛冷啊    手又开始肿了    罢了  撤

最近看光学看得头昏脑胀  量子理论最终是个什么结果

唯物主义有极限么

格物致知,可以摸索出事物的规律,所以我们因而能逐渐的开始预测许多东西。比如天气预报,虽然气象局至今还没法断定明天,甚至只是几个小时后之后的准确详尽的天气——只能给个大致的概率。但无论怎么说,相比于看天的以前,这个概率怕是准确了好几个数量级吧。

人们常说,“南美洲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就可以导致数千公里之外的风暴”,以此来表明事件是如此复杂以至于不可预期。不过这句话的背后还是承认了一个事实:事物都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的。对于现在相当一部分的科学工作者来说,他们的努力真是直接或者间接的使这如今的“不可预期”变成以后的“有XX几率下雪”,甚至可能也许大概到某一天,会精确到“X时X分,XX经纬度会降水X毫升”。

所以说,随着人们对于事物认知的发展,精确度也是在不断的提高的。

那么,会不会有一天,真的出现一个准确得无以复加的模型,可以轻松的计算出那只无辜的小东西在千里之外无意识的扑闪,会对整个世界造成多大的影响。

且先不管这需要多大的计算能力,也不论得消耗多少的能源来完成这计算。我们就假定某一天科技真的进步到了这个神乎其神近乎全知全能的神棍时代。

生活是一场话剧么

暂且假设一切成真。

如果上帝手中没有那个决定一切的神奇的小玩意的话,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预知将来的所有细节,或者只是一些粗糙的轮廓。那么会是一个如何的境况?

一个小孩刚出生的时候就知道了他今后的一切;我能清楚的知道几年后我在做什么,在想什么,会遇到谁,会说哪些话。

这就好比在你出生的时候,打娘胎出来的那一刻,上帝那个糟老头就递给你一本厚厚的剧本,“嗯,这就是你以后要经历的,扮演的,台词可别记错了哦亲。”   于是你接过这剧本,来到这世上。

然后只用喝着小酒,把自己埋在沙发里,惬意的欣赏完这演出。

悖论?

不过有些自相矛盾的地方也慢慢显现出来,如果你知道了你只是来演完你“扮演”的角色的话;如果你知道了整个台词和剧情的话, 你还会照着它“演”下去么?

这种事情科幻片拍了不少,答案也五花八门。在历史被更改后,主人公回到现在就会发现,现在要么发生的巨变,要么改变如此之小——对于很打一部分片子来说——甚至近乎于什么都没有改变。

这些都只是那帮热爱思索生活的人的想象而已。

an end

不过现在,对于我们来说,生活至少“看起来”是多姿多彩、富于变化的。而且我也深深的怀疑能否有那么多的能源和计算能力来模拟出周围世界的每个细节。这或多或少的有点绊自己的脚来试图摔倒自己的意思。

那么,就索性先盘起腿,眯着眼狡黠的笑着,对来者说那句古老的话语:“天机不可泄漏”。

the end

“要是一个人可以展读命运的秘籍,预知时序的变迁将会使高山夷为平地,使大陆化为沧海!要是他知道时间同样会使环绕大洋的沙滩成为一条太宽的带子,束不紧海神清瘦的腰身!要是他知道机会将要怎样把人玩弄,生命之杯里满注着多少不同的酒液!啊!要是这一切能够预先见到,当他遍阅他自己的一生经历,知道他过去有过什么艰险,将来又要遭遇什么搓折,一个最幸福的青年也会阖上这一本书卷,坐下来安心等死的。“《亨利五世》

                                                 

回老家看书

 

 

>> EPR谬论

人们常说,在梦里面梦到谁,醒来就要去找她。

须知,万事万物都是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

就像彼时那个著名的EPR谬论一般,

就算相隔千里,也好似有条柔韧的蛛丝,隐约而牢固的联系在一起。

Localrealism,不可能二者皆对。究竟是爱超越了光速,亦或本身就是一体。

 

>> 浮躁的内心啊

你如何能平定下来

 

>> 红枣碎皮 像极了辣椒屑

 

>> 猪油

晚上热锅块用了不少的猪油,嘟囔到味道有些奇怪。刘爹在一旁就提起了他年轻的时候有次去帮公家盖房子,一帮人中午吃饭时候打赌,说爷爷没法喝掉桌上的一碗猪油。如果喝掉了,那中午的肉都全让给他。

但是爷爷还是个年轻的壮小伙,二话没说,直接端起碗解决掉了。当然,还有那中午一桌人的肉。

我问,难道不会拉肚子么。爷爷立马瞪圆了眼睛:“我年轻的时候身体好得很咧!吃完了直接去屋顶上递瓦了,冬天顶上风大得很,一点事没有嘿。”

于是又提到他们年轻上学的时候一堆人在食堂吃饭,就数爷爷吃得快,虽然个头小,但身体好,健康!他们当时吃饭都是自己带筷子,还要带竹刀,就是很薄的竹片,把桌上的饭菜等分给桌上八个人,各吃各的……

末了,他感叹到,估计以后再也没机会过上那种生活了。还是年轻的时候好。

我插嘴到:人多好玩嘛。

爷爷没说话,只有点愣的盯着前面。

过了好一会,他说:“今年你们过年就来我这里。”

我打趣:“那还能去哪哇。”

他没接话,自顾自的说,“至少今年还能一起过了。”

我没说话,低头吃饭。

 

>> 牛肉面

早起去菜场吃牛肉面

快十年没接触到的味道

浓浓的汤头,味道厚重

葱蒜香味扑鼻,食欲大开

 

>> Silence

一直很沉默,直到最近几年突然想有点改观

于是经常脱口而出一些俏皮的玩笑话   不分场合的

后来有次惊觉这些玩笑话其实大多是内心的真实想法

于是又可耻的继续沉默起来

 

>> 黑墨水

买了瓶黑墨水,不是碳素的

30ml 装在一个透亮的玻璃瓶里

瓶盖白色的衬底泛出点点的褐色

于是在阳光下看到液体透出深紫色

有些角度甚至像极了新鲜的红葡萄酒

是座顶友善的城市。

 

街边隔开的自行车道。哪怕窄如双向的双车道,都会特地的拦出这么一小块。

开出租的老大爷向你抱怨温度变化的如此之剧,然后开玩笑的指着身上的棉袄马甲称之为“防弹衣”,一边说着如此之冷的笑话一边打开的窗,看是否恰好顺路,将路边短衣的瑟瑟发抖的行人捎上一段。

走在后面的老太耳朵可不背,恰巧听到我们的谈话,便上前作为好客的主人来推荐最佳的线路。

 

这一切的一切,使得整座城市立马变得如此的富有人情味,在你踏出火车的瞬间,距离已不复存在。

买了个kindle 4, 还在邮寄的路上。  等得却有些焦急了—— 瞧 我总是没那么多耐心。  想起之前看到的那个名词: 即时满足, 用来形容某个家伙每当有什么突然冒出的期待的时候总是会无法自制的忍不住。 就像是看书的时候看到美丽的句子,便翻箱倒柜的去找寻以前的摘录本,非得记录下来不可,而接上继续读的时候才发现对于前面的内容只残存了些许支离破碎的印象。

喏,就是这么的不可理喻的家伙。

 

>>kindle

kindle 4 加上配套的皮套充电器什么的总共才700不到,亚马逊果然是下了本死了心的,所以我也跟着出了点小本死了点小心。匆忙下手原因是,发现买的书有很大一部分看了一遍之后就再也不想去翻第二遍了。当然上面那个条件只是个必要条件,很多经典名著我看了一遍也都搁置着装饰书柜了。充分条件其实是大多数书都完全不用做笔记——也没法做笔记。

做笔记这件事情,对我来说,一是吐槽,二是帮助记忆。吐槽这点要么就是书太烂,圈出来慢慢嘲笑,也作为剧透和交流之用留给下一位读者(如果有的话);要么就是书写得太贴近我心,寻到了自我印证的处所,自然也就乐呵呵的勾出来自我欣赏之用。  当然读某些“巨作”的时候,就会感觉多多少少的吃力,作者和读者仿佛不在同一个参考系里面对话,有点类似于一个操着一口纯正的伦敦腔,一个却是地地道道的米国牛仔,前者一句first floor ,后者便屁颠屁颠的在一楼等到天荒地老。这个时候就得划出来那些熟悉而不了解的字眼,反反复复的遇到,结合起来慢慢的品味作者真实的意图。

扯回来,在意识到很多小说或者时下流行的书在看完一遍之后就再也不问津之后,我就开始觉得买个kindle有多么的必要了。况且一只手握着几千本厚厚的书的感觉是那么的美好不是么。

 

起初的时候准备买kindle touch,但是,在发现amazon居然“脑残”的给予其无法横屏(landscape)的功能之后,我便对其彻底的失望了。而且触屏点啊点啊的会不会太影响阅读了。不管怎样,amazon这种看似脑残的做法让我想起了当年the Economist的电子版 和 实物杂志版的定价规则(具体可参见《怪诞行为学》),那群聪明到爆的经济学家的路数有时候看起来是挺“笨蛋”的。

 

 

啊  让我想一想最近有什么新鲜的事情  好久没写日志了  干脆就让它变长一点好了  我去翻下这个月的推文

自从偷懒把所有的事情都在twitter上说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有选择的记在笔记本上之后,就基本上没怎么拿过笔了。我干脆慢慢补回来好了。

 

 

>>某某治愈的剧集

我犹豫而且更换了好几个开头,以显得正式点来推荐某部日剧,推来拂去好几个来回,这样就算开头了好了。 这部日剧的名字叫做 《深夜食堂》 (  链接点我啊点我 或者优酷搜索 )

现在越发觉得大和是个十分而且越来越精致的民族。 不仅体现在手工产品上,更在于对人的内心的探究。   顺便提下前些日子败了个Midori的Traveler’s Notebook,除了价格之外,很是满意。有时候甚至会有为了这个笔记本而出去旅游的本末倒置的冲动,人的内心就是这么容易被物质哄骗和满足的,嗯,而且还是心甘情愿的。扯得太远了又。

 

熙熙攘攘,已是深夜,疲惫的人群思念着家的味道。

一天结束了,在大家都各自赶回家的时候,我的一天才刚刚开始。菜谱只有这些,只要是你喜欢的就可以点,我就会做,这就是我的经营方针。营业时间是从晚上12点到次日早上七点为止,大家都称其为夜间饭店。你问这样还有没有客人会来?客人还挺多呢。
这便是老板的开场白——配着舒缓的音符,锅里滋滋作响滚烫的油,器皿间碰撞发出的声响,肉片翻滚着由红到白蜷缩起来。

看着味增在白白肉汤里慢慢的融化,心里想着这是何等的美味,又一个开场就这样慢慢的结束。

不过,这可不是又一个俗套的美食节目。也不会有特写的镜头,打在某个表情夸张的试吃者的脸上。

老板是个沉默寡言的大叔,但是也有笑得可爱的时候,每当这时,眼角的那条长长的刀疤都会变成一弯月牙。

不过,主角也并不是大叔,他只是时不时的将编剧想说的一两句感悟,或者对某些人的劝导,在某个或许是结尾的时候表达出来。

说着说着仿佛是要写影评了,那先就打住吧。

 

>>关于这部剧

喜欢开场的那个镜头,老板抽着烟,坐在小巷子半高的阳台上。

我一直很喜欢欧洲,一提到那里,就会想到那些依着地形生长起来的小巷子,满地的大理石,马蹄踏上去哒哒作响,某个铁匠抡起了大大的锤子,一下下敲打着正在燃烧的火红的金水;又或是凸起的山麓,铺盖着绿油油的草毯,零零星星的房子像蘑菇一样散布在草毯上,日落时升起的炊烟挡住了远处皑皑白雪的阿尔卑斯山;又或是孤独的城堡,突兀的耸立在山坡之上,或者静静地守候着明镜般的湖水。

我是如此的向往,以至于有很长的时间都策划着老了之后也寻个类似的房子,安安静静的看着太阳升起落下。

现在,因为这部剧的缘故,也开始向往起这种闹市之中不起眼的小巷子了。

直到前几天,猛然的想到:

现在的所在,和所向往又有什么不同?  是不知足还是太浮躁?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