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每个人的孤独(一)

我必须指出这确是个匪夷所思有点精神主义残渣的标题。

文章是准备写成读书笔记,结果半路好似抄书,最后却四不像了。呜呼哀哉,罢了罢了。

是为表

 

最近在看C Alenxander的建筑模式语言。

其实还没看多少,因起先只是当作床头读物来处理的,开头就引入了几百个带着数字的建筑学概念让我多次萌生弃读的想法,只因多人的强力推荐和成为一名称职PM的目标而坚持下来。

稍微涉猎便大发感慨相见恨晚。

是为放在前面的背景记录

 

既然没读完,不好发表太多个人见解,只提出问题然后摘录原文。

P139页  模式8  亚文化区的镶嵌

// 概念解释:亚文化区,书中其实是指城市中存在文化差异的不同区块。(如文化意义上的心态开放的唐人街

1.孤独城里的地球星人

章节开头就提出

现代城市的大同小异和千篇一律的特征扼杀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并抑制人的个性发展。
乍听起来确实是那么回事,仔细思索又觉得哪里不对劲,真的有扼杀和抑制么?

而这个问题其实等同于在质疑前半句,真的有”大同小异和千篇一律“么?

往下读,作者把城市分布模式分成了三种:

  • 混合模式:人们混合在一起,不必顾及他们各自的生活方式或文化。
  • 民族聚居区划分:按照种族或者经济状况为基础划分。
  • 亚文化区划分:按照不同的亚文化区环境划分。
    第二种显然是僵化而强制性的。(我突然想到了博弈论中城镇的人口分配问题,以后拿来比较

而作者倾向第三种,理由后面讨论就会慢慢显现。

作者反对混合模式的理由是:

(各有各的生活)似乎是丰富多彩。其实这种情况压制了各种有意义的多样性,可能的千差万别大多显示不出来,而却鼓励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风格。这倾向于把一切生活方式都简化成为一个公分母了。而呈现出的庞杂性原来是一些单调划一和枯燥无味的东西。
作者到底在说什么?这个逻辑太过于隐晦,很显然跳跃而缺少了关键的步骤。明明是各有个的生活,那不应该就是丰富多彩多样化的么?千人一面单调划一的结论又作何解释?

2. 你们这些信仰绝对自由的渣渣

作者卖了一页纸的关子,然后搬出了一篇1968年的心理学论文,”你们自个读去吧(这才尼玛叫著作!

//论文: “Mosaic od Subcultures”,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Structure, Berkeley, 1968.

论文开头有篇小诗,颇有些趣味,好似一年老的顽童,敲打台下要糖的小儿—-叫你们平时自视清高讲什么绝对自由,先让咱骂几句爽一爽。

 

We are the hollow men,

We are the stuffed men.

Leaning together

Headpiece filled with straw. Alas.

Shape without form, shade without color,

Paralyzed force, gesture without motion;

                                                            - T. S. Eliot  
 

3. 多彩的面具遮掩不住苍白倦容的脸

论文作者首先指出:相比居处简陋和坎坷的人来说,城市居民的性格十分的脆弱。恰似巧合的是,居民的生活其实是千篇一律和缺乏多样性的。然而这并不是巧合,性格的脆弱和缺乏多样性是相辅相成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为什么说不是巧合?有个概念是,性格只能产生于自我,它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完整性:千人一面的社会是产生不出具有鲜明性格的个人社会的。

那么为什么说现代社会是千人一面的呢?

首先看表象,想想周围千篇一律的建筑物,还有千篇一律的公寓,一模一样的高楼大厦。想想你去过的城市,区别和特点又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

再想想文学,几十年前卡夫卡等著作大家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是不是至今还深得你心?你还记得….?还记得…?还记得…么?(故意空出来…我不会补例子的…

为什么他们能创造出芸芸众生的千人脸?

此时,作者抛出了新的理论: 虽然一个人从他邻居那里得到不同的性格混合,直到他有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心,他的独特性已经凝聚而又坚强有力时,才和他的邻居真正有区别了。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好象说森林确实很美好,猎物很多,但是在你足够凶猛之前,你进去就是找死。当然这是个粗糙的比方,用流行的心灵鸡汤来说就是你的内心要足够的强大,才不至于迷失。

4. 黑森林生存哲学

a.小市民的哲学

在一个混居模式的大都市里面,显然大多数人是猎物而不是猎人级别的。人们在细枝末节上虽然不同,但是他们永远要互相依赖,抱团才能保证生存下去。那就不能像豪猪或者刺猬,要竭力的避免引起他人的不悦,所以害怕按自己真实的个性为人(可能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个性是什么

这种小心翼翼使得人们以一种“如此办事才能办成”世故的处理方式取代了“相信如此办才对”的行事方式。妥协—-和他人和睦相处,避免与大多数人不同,这体现在成熟的、随机应变的成年人身上。

这种明哲保身的哲学毕竟只是一个性格脆弱的借口,没有一个性格脆弱的人会热爱自己。

而在一个混居的社会里面,你可能遇到的人和性格之多而复杂,以至于你从头到尾不论哪个方面都得去掩饰自己。

回到原始的话题上来,原书和论文的最终目的–建立一个健康的城市是会需要考虑到这种问题的,而且随后两位作者都指出了如何尽可能的解决。

b.猎手几何?

相比与脆弱的市民来说,作者将心智健全的人称为“完人”。完人的性格是清晰可见的、外向的、引人注目的、开朗的、人人都可以理解的。他不害怕他自己的性格;坚持原来的个性;他就是他而非别人,他为自己的个性而骄傲;他承认自己的缺点,并努力加以改正。他为自己的个性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c. so?这些看起来像‘心灵鸡汤和成功学’的铺垫是想说什么?

在人们发现其自我而有重重困难的社会里,他们一定会呈现出千人一面的模样,缺乏多样性,他们的性格必定十分的脆弱。

所谓环境影响人,城市的建造者们其实是有方法进行补救的。

 

 

写累了,还是分篇吧… 下一篇里来说如何补救的具体细节以及人的自我肯定。 当然,算是摘抄作者的观点…

考虑构思下PM中的网络社区和小圈子小团体的东西… 还需要梳理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