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 智慧停车

0. 背景

15年那会,移动支付刚开始普及,滴滴的风正刮着,ofo 摩拜火的一塌糊涂。觉得停车场会是一个细分的流量入口,而且这行玩家其实不太多,抱着一种无产阶级改造产业升级的心态就进去了。

业务本身不难理解,靠平台把线下车场和线上的用户连接起来。首先要解决的是把车场连接到线上的问题。这个事情靠的是OCR的车牌识别,用车牌作用户标识,然后把停车订单等基础数据同步到线上。

以此搭建停车平台,连接和沟通车场方和车主方,通过智能化、信息化的停车设备改造来改善停车的体验。

商业模式也很明确,给车场方赋能,换取用户流量做后续运营。典型应用包括 在线查找车场、支付停车费用、包月用户等等。

尝试了很多途径,前后主要有两部分,面向社会停车场和面向政府的路内车场。

先说社会停车场,也叫封闭车场或者路外车场。

(有道闸围起来收费的就是路外车场,一般由地产/物业公司或者专门的停车管理公司运营;大马路上停车位属于路内车场,所有产权属于政府。)

1. 2016年的社会停车场

1.1 车场的需求

老板:钱。 管理团队:省事。 收费员:别太麻烦。

1.1.1 能满足需求么

能,但是对老板那级不大明显。

原因有几个:1. 市面上案例较少,不愿意做尝鲜者;2. 惯性,现在车场的管理结构已经比较稳定了,不愿意折腾;3. 确实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额外收入。

不愿意进行改造的也不只是老板,车场内部的利益分成也会有阻碍。

1.1.2 我们的赋能

a. 业务运营的线上管理: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车场运行状态、车辆管理、收费团队的管理。改造完成之后,每一笔订单都可以在线上查看到,包括出入场时间、车牌、照片等等。固定车辆直接在线上平台录入,收费团队的收费记录也完全透明化。堵住了两块收入:1. 线下随便放行车辆导致的费用缺失;2. 收费员私吞的停车费用(管理得好的车场我估计这个费用比例在 5% 左右,但是按一天1万的营收,一年下来其实也能增收15-20万)。

b. 提高进出场效率:车牌即身份,不用发卡或者手工记录了,免去了车主或者收费员额外的交互流程,提高了出入场时间,特别是高峰期非常明显。一般的车辆出场时间大约22秒,装上设备后,临时停车出场时间大约为16秒,固定车辆或者我们的用户3秒。意味着一个小时的峰值从160辆提升的最少220辆。当我们用户数量上去之后提升更明显,能显然的降低人工成本。(其实大多数时间不会满负荷运作,能节省的数额有限)

c. 线上支付的能力:其实这点应该归纳到车场的智能化里面,但是单独拿出来说的原因是现在停车场的线上支付已经成为日常无现金出行的一部分。(15、16年没有那么强的需求)我在呼和浩特的收费岗亭蹲点的时候都能看到有接近3成(4天 ,21点到24点,23/78用户)的用户主动询问能否微信支付(没一个问支付宝的)。

d. 其他:包括降低对收费员素质要求、提升车场形象等等。

1.2 社会停车场场景下的用户

1.2.1 用户的核心需求

无论到哪,核心需求都是快速找到车位。

1.2.2 能满足吗

坦白说,现阶段智慧停车在用户端并不是一个革命性的东西,因为它只能提供一个优化过的停车体验,并没有解决停车问题本身,不能保证每次都有个停车位留给你。或者眼光稍微长远一点,想象你去饭店吃饭,饭店门口下车之后,能自动驾驶的私家车还是要开很远才能停到我们给它安排的车位上。

问题的本质在于,车位其实是稀缺资源。北京现在差不多600万辆车,不到200万的车位,比例才0.3,这个正常比例应该是1.2。而且内环和核心商区潮汐现象明显,需要绕很久才能找到一个车位。

所以,无法保证能解决。

1.2.3 那我们能做什么

a. 告诉用户车场状况。目前该区域/车场有多少剩余车位,起到一个疏导或者引流的作用;对价格敏感的用户还可以筛选车场。

b. 优化过的停车体验。入场时不用停车或者下车取卡,出场时我们的用户直接线上扣费不用停车出场。

*c. 包月停车等定制化的运营服务。

*d. 车场本地的洗车、保养等增值服务。(本质其实是提高车位的附加值。)

*e. 其他与车相关的服务。

/* c d e 都需要和车场深度合作才可以。

1.2.4 谁是我们的用户

理论上,所有停车的人都是我们的用户。因为我们做的是基础设施。

但是核心用户的特征非常明显,周期性在车场/区域停车的临时用户。

他们是我们的种子用户,在车场守着就能看到他们。

1.2.5 如何能快速获取用户

前期获取用户的最快速的途径在车场本地,后面会谈到。

但是如果只有线下的推广,大批量的得到优质用户也是空想。但是因为车场数量少的原因,一直没能以点连成线,导致没能在线上进行推广,非常遗憾。

如果能有机会做这件事情的话,除了现在已经玩出花了的优惠券之外,我想有机会能拿一些车位做一些事件或增值服务的运营。

想过的可能比较好玩事情包括:1. 会员等级,进出场的显示屏和声音有一些特殊的声音或者效果;2. 求助活动:找朋友集赞获得预留车位的使用权;3. 会员积分,比如洗车 etc 顺便验证车场内类似服务的可靠性;4. 类似 foursquare 的 mayor 机制,专用显眼的车位…

1.4 我们遇到的问题

1.4.1 技术

软件平台上的问题随时可以改,硬件上的问题就很麻烦。

特别是识别率的问题,车牌是用户的身份,是连接线下到线上业务的核心。

最早的OCR采用拍照识别,即地磁线圈触发拍摄一张照片然后识别车牌号。号称98%的识别率,其实受到识别环境的影响只有92-94%左右。那就意味着500辆车出入场会有接近50个订单是错的。这是不可容忍的。

16年中后期供应商的技术更新,采用了视频图像识别,一次识别多帧图像然后分析对比,使提高到了 98-99%,意味着500辆出入场的出错订单数降低到了10单左右,加上人工的干预,基本上可以接受。

还有无牌车或者车牌涂抹车辆的处理,目前的技术架构没法很好的处理,只能慢慢的优化。

1.4.2 资金问题

首当其冲的是设备,贵。

价格适中的进出场的设备造价在2-3万左右,还不包括出入口改造的成本。在2015年一般的车场没那么大觉悟投入好几万来做一个对他来说“看起来没什么用处”的系统。所以只得我们前期“送”,对于手头紧的创业公司来说,就是一个大问题。

1.4.3 B端需求多样化

车场本地的施工和调试。车场的需求实在是太多了,历史遗留问题更多。我国人民解决问题讲究一个中庸和平衡,但是这种刀尖上跳舞的状态不是初创公司的人力能解决的。比如说,一个车场,停在场地左边的收费,右手边某个餐馆前的不收费。或者场中场计费规则不按常理来的。这种历史遗留的需求一个没处理好,马上电话就打过来了。

有些需求软件可以解决,但是有些需求你只能慢慢和车场周旋。

1.4.4 冷启动

这是所有 o2o 项目都会遇到的问题,和推荐系统不一样,这种lbs属性明确的 o2o 项目的解决方法很明确,拿车场就意味着拿到用户。原因也明显,车场本身就是需求发生的场所。

前期的获取用户的途径非常集中的分布在线下,一般一个500个车位的车场前一个月能带来不到一百个活跃用户。

2. 对手们

前面提到我们没法解决快速拿车场的问题。大部分对手也没有。

16-17 年挂了一大批做停车的新晋公司,有几家活了下来。

主要是两种:

  1. 物业/地产公司旗下有自己停车场的,不愁没业务;
  2. 自己做硬件生产和解决方案的,就算不做平台,卖方案也可以过很好。

对于我们来说 第2种 亦敌亦友,第1种才是直接竞争对手。

16年我个人第一种的简要分析:

  • 他们的优势:车场资源,可以深入挖掘定制车场服务。自家车场不用担心,可以优先照顾用户端。
  • 他们的劣势:技术团队的节奏要慢;其他公司的车场会有芥蒂而不和他们合作。
  • 我们的机会:利用技术和团队效率优势带来的时间窗口拿下其他车场资源,争取尽可能多的用户;
  • 对我们的威胁:竞争对手产品成型后可能会利用C端用户“倒逼”其他车场和他们合作。

结果其实有点惨淡,问题在我们这边,不谈了。

3.政府的路内车场

所有的路内车场都是政府的。所以来说,跟社会停车场要一家家谈不一样,路内车场跟政府一家谈就行了。

谈下路内车场还有几个优势:

  1. 覆盖广,全市都有路内车位

下次再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