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 B端在线协同产品的收费策略与问题

收费策略

目前在线工具类的产品很一致:订阅制,按月或者按年;

这个逻辑很清晰,毕竟服务器要钱的,更新产品养团队也是要钱的。

C 端这个收费策略没什么大问题,但是在 B 端一旦涉及到协作,就有些问题了。

在线工具的优势

协作工具的核心是尽可能的多的把相关内部工作流和人员囊括进来;从我的理解来说,这也是 B 端工具价值的衡量标准之一,判断并尽可能扩张产品的边界。

举个例子,A 同学需要做一张图。

传统流程

传统的流程是 Photoshop 做完图,导出图片,发给 B 同学,B 同学觉得这这这要改一下,然后 A 同学在 Photoshop 里面修改,再发给 B。多次往复。

traditional

在线流程

新的在线协作流程是,A 在协作工具上做了图,通过链接或平台内分享给B,B 标记要改的地方或者直接上手改,A 和 B 一起调整完。

online

整个流程都在工具内部完成,在这个流程中省掉了大量的导出文件、审阅反馈意见、本地版本管理、双方对齐版本的过程。

这个体验相比传统流程来说是非常好的,而且工具平台上能囊括的流程和拉进来的人越多,整个团队的体验越好。

现实中的问题

比如上面提到的简要做图流程,此间有两个角色参与其中:设计师 A 和 审阅人员 B。

A 需要全程的参与整个的设计过程,B 可能只在 A 完成之后进行审阅的工作。在时间上来说 A 可能会有5天的时间来参与,B可能花半天的时间就审阅完了。

换个角度来说,对企业来说,A 账号是充分使用了的,B 账号是多数时间都在闲置的。

而大多数平台会针对账号/席位进行收费,团队需要花钱养这两个账号。这样的话,B账号相对来说就没这么划算了,团队就会纠结要不要花这笔钱。这就和我之前说的尽可能的拉进来人和囊括流程的初衷相抵了。

举个比较现实的例子,创业团队的基础产研团队配比可能是这样的:1设计,1产品,2前端,2后端。设计工具的话至少想要把 设计产品前端这三个职位4个人囊括进来,但是重度使用的其实只有设计一个人。团队为了一个人买4个席位?平时会有3/4的账号是闲置状态的。

“不可能的,我们还是用 Sketch 或者 Photoshop 吧?”

Figma 的按角色收费

所以按角色或者功能来给不同类型的席位进行定价是一个好的选择。

Figma 用能否编辑来划分出了两个角色,普通的用户是免费的,Editor 是收费的。

Figma

这是一个好的策略,非常好的策略。Figma 这么做就尽可能的把团队里面的所有人员都囊括进来了。

设计师、产品、前端、后端都可以参与到 Figma 的平台,养成习惯。随着团队的日常工作拓展,还可能把 CEO、隔壁团队、合作伙伴 等等也拉到 Figma 的平台上(毕竟只查看是免费的)。

有人、有流程就有业务范围横向扩展的可能性。

plus: 固定席位的问题

坦白说,按功能划分角色虽然很讨巧也很不错,但是其实并没有解决之前提到的账号闲置的问题。

举个例子,Figma 现在也有原型功能,产品原型的制作流程也可以放在 Figma 上,但是产品原型阶段很短,大部分时间产品人员的账号还就是闲置的。有些对价格敏感的团队可能就不会把原型阶段的流程放在 Figma 上。

这就会与平台方的初衷相抵了,也不是功能限制能解决的,可能需要在定价策略上下点功夫。

ps1: 举例2 其他团队或者合作伙伴加入到业务流程中的处理。

ps2: Figma 做“产品原型工具”的基础在于它吸引了很多 PM 到平台上。

动态席位

这俩天重新开始看文档协同方面的内容,在看 CRDT 的时候,反复的出现了 serverless,顺便仔细的看了下;btw AWS 的 lambda 已经上线好些年了。

意识到对于工具类的产品是一项挺有意义的技术 —— 按需收费,按使用收费;和电&水一样。如果能按天/小时进行收费,就算单价贵一点,作为一个临时的席位,大多数团队是可以接受的。

动态席位在产品上的意义并不只是给中小团队节省费用,而是促使尽可能多的人员和流程移到平台上。

动态席位的产品形态其实可以有多种:不指定到账号的席位、随开随关的席位、按使用量自动计费的席位等等。后续有时间再探讨。

总结

  1. 协作工具的核心是尽可能的多的把相关内部工作流和人员囊括进来
  2. 编辑席位的价格,对于某些较少进行编辑的角色来说,是不划算而有门槛的;
  3. 需要更灵活动态的定价策略;

h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