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你似少年

查尔里西奥又如是说

0%

前段日子买了个 Jawbone UP 2 的手环。非常轻便,Jawbone 的理念是除非是充电,你可以24小时戴着它(所以是防水的)。确实很不错,能记录你运动的距离,在早上浅睡眠状态下震醒你,每隔一段设定好的时间提醒你站起来四处走走。

特别要提到的是他的 app 社区,每天花点时间同步下数据,你所有的运动和睡眠情况就自动上传且分享出去,非常简单。而且你可以看到好友们的数据,看到他们的运动情况,看他几点钟睡觉而又是几点起床的。

所以,如果给你在老家的老头老娘也买个这…

这个闭环比绝大多数的 SNS 社区要牢固可靠的多:

  1. 参与 SNS 的唯一门槛就是花几百块钱买个手腕,然后加好友。相比与大价钱给老头老娘买的手机,根本算不上什么;
  2. 产生数据极其简单,戴上手腕然后每天花一分钟同步即可。不必像传统 SNS 那样花时间构思内容,因为内容都是自动生成的,而且运动和睡眠情况并没有社会属性,不用像言论那样会导致后果而心有顾虑;
  3. 数据是活的。屏幕后面的那个家伙是真实的,不像新浪微薄那数不清的纯转发机器人一样。
    想象一下你老头老娘晚上掏出手机,发现你昨天睡了7个多小时,走了快1万多步路,他们肯定会欣慰的一笑:“儿子在远方生活的挺有规律,应该过的不错。”

反过来,你也可以看二老的状态(当然目前统计的数据类型太少)。知道二老的大致的生活状态。

这样就是一个良性的正反馈循环。

 

同样的还有豆瓣读书,这是我最喜欢的 SNS 模式,我也不用和谁打招呼,看下他最近读了不少书,就感觉两人的距离挺近的。得闲时还会翻翻对方的读书列表,看看有没有我喜欢的书。

“读书”是个硬指标,不会像微薄一样随你心情变来变去时有时无带着情绪,人每一刻都要花时间读上一段。而且书目这种东西客观的很,添加起来没什么负担。

这种交流不需要言语,一切书目说话。

而且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内容符合我的预期。我来豆瓣读书就是为了看最近大家都读了什么的,这远胜于在 timeline 吵吵嚷嚷的分享今天又读了什么。

 

所以我觉得 SNS 的关键是内容,吵吵闹闹熙熙攘攘什么都放进来只会适得其反。

找准切入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工作以来和销售部的同事出去了不少,也意识到了在商业软件领域,很多东西并不像个人软件那样。
在看完《独裁者手册》后,我发觉这玩意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具体我在末段会分析到。

Persona(使用者)

最早我对于软件针对的用户角色的定义中包含了这样一条:

完全不懂或者只知道表层的计算机知识。
这个定义确实很正确,甚至是我现在公司大部分的销售,在刚进来的时候对于计算机都是一知半解——居然有人因为打不开.docx文件而跑去买了台 Mac。所以我们软件针对的“实际使用者”就是这批人,在写需求时会有相当的精力花在优化现有操作上,在思考功能设计的时候也是参照这个用户角色模型。

后来发现我错了。

首倡者

这是销售的行业用语,指的是客户中对我方产品感兴趣的那一批人,他们会试着引入我们的软件。这批人往往就是老板本身。

为什么是老板,原因很简单,老板本身并不会参与到下面的实际生产中,所以销售人员只要简单描述下他能获得的好处,老板就会觉得你这个产品不错。
然后他就会要你和他手下的实际管理生产的负责人去谈——因为他听不懂也没有时间听你和他说软件的细节。

决策者

这个负责人就是决策者。然而这部分决策者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的接近生产实际——对电脑比较在行。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他们会要求更多的功能——不论用不用得上或者好不好用。简单的说这帮人大多数只管自己花的钱换回来多少功能,不会看到 UI/体验 之类的东西。

他们最喜欢的就是与现有的传统软件对比:“唉,我这个能XXX诶。” “我这个还有XX功能诶。” 而多数情况下这些功能都写的很烂而且他们自己永远都不会碰到。

我想说些什么

我没有打算很深入的说下去,只是想描述下商业软件圈子和针对个人的软件的区别。

这就是用户群体的不同。

所以呢?

使用者:名义选民         决策者: 胜利联盟

做为一个独裁的君主,只要和“胜利联盟”的圈子套好关系就可以。

同样的,做为一个成功的销售人员,只要和“决策者”套好关系就可以了。

and then?

我不知道这能不能算得上民主与独裁的区别。或者不带入这么浓的政治意味,只是集中与分布的区别而已。

 

受困于Adobe,受困于Photoshop那惊人的多但是和最简单的自然相比依然少的可怜的模拟。
受困于1和0,计算机语言复杂至斯,哪一个程序能吟咏出人的情绪。

投身于此行业,至今才意识到局限,并非只是个人知识上的缺陷,而是整个行业解决问题能力的局限。
在小圈子里面把弄组合有限的资源和能力来解决复杂庞大的问题纵然也算是一种艺术,但是困顿在此之中而未意识到这种无力的局限才是一种无知。

起初以为计算机就是未来,不,至少现在它远远算不上。 它只是个打杂的工具,就有如它在街边小贩手上简单加减乘除的前辈们一样。

我一直以为我清楚的知道这个浅显的道理,其实我不知道。

这几个月一直在想些UI和交互的问题,完全没有细想功能的机会。前几个月写的先期需求文档也被部门主管压着,直到拖到前些日子,我才知道功能没做不是研发部的过错。
才知道不久矣。
罢了,暂且随便涂些UI的稿子,只做点本职内的事情好了。毕竟当初进来时承诺过帮忙完善功能的用户体验的,部分实现了再做打算吧..

回想这几个月在职业规划上可真算是没学到多少东西。
怒而思变,暂且先禁了GReader,多看点书好了。开始深掘各种细节,争取每周都能写上两篇博文。

立此为证

从我现在的住处到最近的地铁站,要穿过这附近的某个社区。

会路过一面墙,墙上有各式的图画。图画的笔触很粗糙,像是某些不知名的古时小说里的插图。有次闲时留心看了下,画的内容是二十四孝。十来幅,应该是没有画完或者附近开发拆掉了其他的墙面。安安静静的杵在那里。

古时候儒家为表,仁义道德张口就来,孝就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君君臣臣,暗地里手段耍尽,表面上还是得做足大儒的样子。官如张居正做至首辅,在改革的节骨眼上政事繁忙,家父告终,照样得还乡守孝,可见孝道着实是帝国的统治基础。

二十四孝就是一些通俗的小故事,流传至今。其中确实有些好的故事,或者说代表着好的愿望,然而大部分其实是在现实和虚幻之间游走,假而不当。像“埋儿奉母”一类,真是虚假伪善到极致,完全就是为了强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种阶级观念。还有些继母作恶,还要待其如亲母的故事,多是隐喻。故事说的漂亮,却大多没法自圆,只好再加点神仙感动之类的谎话来敷衍世人。

虚假伪善,虚伪。

老实巴交的群众们接受了,也只看到其表面的漂亮,引以为道德准绳。

聪明的会逐渐见着故事里的不安之处: 机灵的会想办法躲开那些老实巴交的家伙从道德制高点砸下来的话语;不忿点的逃离这些,躲进江湖里;看透了的家伙们隐于世外,种种菊花喝喝茶。

当安夸他儿子‘真是个天才‘的时候。

我真是笑着想要哭出来。

[[TVBT]Tonbi_EP_08_ChineseSubbed_Mar 5, 2013 8.59.05 PM](http://blog.yushaw.com/wp-content/uploads/2013/03/TVBTTonbi_EP_08_ChineseSubbed_Mar-5-2013-8.59.05-PM.png)

鸢(下载)

找老娘帮忙做点事,她满口答应,还戏谑了我一番。:) 第二天晚饭时刻给她发短信,她立刻回电话,满是歉意:忘了,明天一定。下午提早电话问询,果然是又忘了。看来以后要换个称呼,不能再用那个字眼了 – 娘亲就好。

人总是会老去的。

老子骂天地不仁,他其实也清楚天哪有感情,生老病死一念之差,怨不得别人,当然也怨不得自己。

前段日子奶奶突然的去了,我隔了好些日子才知道,抱头痛哭了好久,后来也慢慢的接受了。在世感受到全感官的疼痛,倒不如安详的离去,我们小辈也不能因为自己的不舍而自私的留着她痛苦(我们内心当然也会跟着绞痛,但这反过来又会增加她的痛楚。

也只能跟着老子骂天不仁,不能同情这世上伤心痛苦的人。

还是说点轻松的吧,

上面我所谓的那"点事"之所以没有明里点出来,是因为我不好意思:

我仍然需要家里接济来缴纳房租

老头和娘亲倒是没有多言,我自己却又涨红了脸。之前发现经济窘迫入不敷出的时候心想着直接找家要不就得了,真张嘴要的时候反而开不了口了。再想到最近都没往家打电话问问平安,忽然有个音信却是张嘴要钱,如何?

钱这种身外之物真是等到自己开始亲手挣方知没以前想的那么简单。在家二十余载,终于眼看着要独立了,却发现目前来说连自己都养不活,心里没有底气,哪好往家里电话?

却未想家人虽有微辞但更想要的是多多通信来往。

父母游子心思差别在这,凭我的情商怕是难以搞掂。我想来想去也只有世俗的多赚些琐银成为所谓的气候,让老父和他的那群"损友"聊天时谈及孩子哪怕稍微的硬气一点。

只是一时半载恐难成形。

晚上和娘亲通话,娘亲屡屡提到抱病在身的爷爷。我听得出她的意思,却正因为找家要钱红了脸,又想到当初年幼提及给爷爷许下的海边养老的诺言,两相计量竟没好意思询问爷爷境况或和他说上几句话。事后在脑海中破口大骂自己,情商为负。想着立马回拨显得突兀,下次定要好生弥补。

暗地惶恐了些许时日倒是逐渐平静下来,慢慢变好便是了。

从来就相信会有那么天的。在这之前,莫失了自我,也别太负了家人。

昨日凌晨大风,呼啸着将我唤醒。4:44,诡异的时间,再次入睡已经快6点。

诸事不顺 心态也不好,勉勉强强还算能控制

药不能停

以前那个域名下重新搭了个网站,Metro风格,挺喜欢。当然我没本事写个这么漂亮的前端出来,模板是在themeforest花了15美刀买的,经济拮据肉疼不已,但是没有丝毫后悔。买回来一直改到现在,还有不少需要自己细修的地方。得er,现在就已经不错了,慢慢来嘛。

周末去武汉图书馆遛达了一圈,办了张借书证。

只三站路,走个20分钟左右就能到,犯懒还有公交坐。

之前还觉得图书馆会挺大,其实和以前的东校区图书馆差不多,甚至比东校区的还小点。不过桌子倒是挺多,看到了不少的高中生和老爷爷在那看书,年轻人反而显得少了。

书馆有两个阅览室,转了圈也没多少书,还好武汉的图书馆据说都是互相来往的,到时候提前预约应该能调到别处的书。

想到以后周末能背着双肩包带瓶水过来坐上一整天,心情突然就愉悦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