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PM?

你是谁?打哪来?

我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小镇,读书在那个环境似乎就是唯一的出路。若读的是圣贤书这种能增加文学修养的也罢,当时所处年代物质匮乏,小时候能有几本文章流畅的作文书已经十分的欣喜了(我一直在反思那时候的作文书对于我这批人的荼毒)。

求学的前十二年痛苦而难熬,哪有闲暇的时光去发展其他的兴趣。父母或许是默认了自家孩子不会在其他方面有前途,也不会支持或默许精力的些许分散。

不过若是没有这十二年的寒窗,或许我现在就在某个偏远的小镇做一些机械而重复的事情呢。

往哪去?

一直很喜欢漂亮的东西(谁又不是呢?),所以对于画画不错的家伙们极其的艳羡,羡慕他们手上那只生花的笔。

随着阅历的增长,美不再局限于纸上的色彩,开始立体起来,电影的闪烁镜头,轻启歌喉的歌者,或是舞者律动的弧线。

然后巨化为一栋栋拔地的高楼,极具特色的场馆,布局精当的小区。

再之后物化为身边精致的小物件,廊廓分明的钢笔,颜色讨巧的mp3,一体成形的笔记本。

 

这些奇妙的物件无不散发着各式的美。

不巧的是,工科的我能很容易的辨识出其运转原理,分辨出让他们如此精妙而智慧洋溢的逻辑,却无法动用手中的笔来描绘出它们的每一个细节。

空有追求美的心,而难圆实现美的梦。

 

然而现在回到二次元,开始接触这丰富的人机交互的世界。

这是一个真正觉得自己可以插得上手而且有作为的领域,像拼积木一样选取各式的功能,然后花心思思考如何让拼图美观易懂。

天生敏感而稍内向的性格,更有耐心去琢磨每一个细节,直到至少让自己满意。

什么样?

PM于我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设计师:

「雕刻家并不是自己创造人物,而是看到了石头里面的那个人,他的任务就是把那个人解救出来」

框架和底层的逻辑,就像石头中的人一样,正是PM在用户的需求之中一眼相中的。

「静静躺在石头中的少女,肌肤光洁而细腻,身体的曲线恰到好处」

繁杂的细节,有如肌肤的纹理,或是脸颊的笑容弧线,需要反复的打理和琢磨,才能复原出作者心中的美景。

「在刻刀和凿子的帮助下,少女先是半遮掩的露出身形,然后一点点的褪去身上的遮掩,慢慢的成为雕刻家心中的那个’她‘」

互联网瞬息万变,不可能如往昔那样:韬光养晦若干年,拔剑一出天下走遍。只有靠迭代和敏捷开发,把版本控制好才能稳固自身的一席之地。用户需求不断变化,而且起初也难以确保自身已然准确的把住了用户内心。先做好核心功能再慢慢迭代出其他,小步跑才是夹缝生存的要诀。

怎么走?

广泛的涉猎和阅读,不局限于UE、UI等领域,做非核心领域的”半桶水专家“,什么都知道点。

当然,”半桶水专家“这个难听的名词只是一时的准备,当需要的时候也会知道如何迅速的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也就是学习和资源搜集利用的能力。

用户心理的把握才是最难的。实话说,虽然平时已经格外的注意,但是至今我连自己的内心都还谈不上了解。用户的行为研究是一门大的课题,这个领域得另外再加”半桶水“才行,不能只走靠经验和感觉摸索的道路。这也是对细节要求最严格的地方,UCD之类的莫不靠此吃饭。

未来?

做产品是件非常微妙的事情。我觉得,说的玄乎一点,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充满了人情味。

几世纪前物质匮乏,人们工作生活的核心是生存;而现在物质发达,普通大众也得到机会去追求美好的事物。

PM正是为了满足这种对于美好的向往而存在的。它来源于传统领域,却在互联网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和发扬,终会回到日常生活中,成为再平常不过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