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你似少年

查尔里西奥又如是说

0%

小二赶着人潮回了老家,忙这忙那晕晕沉沉的到了晚上。

他坐在竹凳上盯着墙角的一滩水渍发呆,“哒哒哒”的听到爷爷拄着拐杖出来了。忙不迭的迎上去。

-‘孩啊,我想吃牛肉面。’ 王小二有点莫名,上前扶着老人坐下:‘您坐着好好休息,怎的突然想吃这东西了,我这就给您买去。’ -‘要石滩那家的。’

小二心里犯难了,那地方面条确实不错:熬汤的锅冒了十几年的热气,面条劲道有韧性;从附近农户家直接牵的黄牛,所以肉质细腻甘甜,几者搭配起来甚是绝妙。只是,石滩离这路途遥远,老家又没能代步的汽车…

小二突然瞥到斜倚在墙边的不知从哪冒出来的自行车,心一横,提着就出门了。


他们说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一起过今天就像过了一生一世。

‘这才是非理性的动物啊。’

那么说是13的最后一天重要还是14的头一天呢。

我感叹着望着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红色,心里念叨着要不要买条红内裤。

有一件事让我感觉很糟糕,所以我不得不“急着”把它比较正式的记录下来,

—— 我开始不愿意倾听了。

或许是这几个月的时间使得我感觉已经没法在群体中找到自我的位置,所以它迫不及待的想要展示自己,想要把它知道的一切表达出来。

用能听懂的人话来举例就是:我越来越喜欢开始打断别人说话了,无论是面对面的,还是网络上、电话里。带上我自己的想法,而没有倾听对方的言语。仓促的一股脑说完自己的话,感觉糟糕透了。

没有分析对方的含义,没有揣摩对面的表情,像个憋话多时的孩子,迫不及待的打断对方的话语,补充上自己的感觉和看法——像是和自己说话一样,或者说只有自己没有观众的单口相声。

我默默的看着是怎么把自己带入这个境地中,而这境地又是怎么影响自己的。迫不及待的想要逃出去。

晚上出门买点水果,挑橙子的时候瞥见对面一个水灵灵的妹子,眨乎的大眼睛很是有神。

我楞了好一会,心扑通扑通的跳,但是大脑清醒下来后的第一反应居然是:还好我果然不是gay。

这快两个月的日子深居简出,人都很少见更不用说漂亮妹子了,然后慢慢的开始接受一些奇怪的事物,比如虽然我喜欢淡雅的紫色但是我现在却开始觉得那种古朴的绿色真是漂亮极了,又比如我开始觉得报童帽真不错哪怕它像老头帽一样但是最近天冷出门也想戴着它,诸如这样的琐事开始使我疑惑是自己品味有变还是变gay了么难道。我一面暗自为这种可能性感到高兴因为我一直觉得这个世界的审美是掌握在一小部分gay的手里的,但是另一面却于身于心的抗拒这种想法。

所以这之后就突然豁然了变得很高兴,因而多拿了好几个橙子。可见商场确实需要招募些漂亮的妹子垫场子提高营业额。

》》 这段话和上面无关

我终于想明白了,交互还是得 PM 自己做,毕竟它是个人想法一种结构性的折射。美不美就和我无关了,那就真是UI和平面的事情。

节奏感很重要。

我不是在嬉皮笑脸的说这句话,我是很认真严肃的。

节奏不对很容易出问题,就像读冗长的技术书,一个速度读到尾,什么都写不出来。

》》 人能处理多复杂的事情?

电视剧里面恶搞的台词: “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这件事情啊。” 读一遍就能弄明白么?

你见过3层以上的导航栏么?两层的导航栏+面包屑都会让人绕着觉得智商不够用。

所以说同时用TAB+侧边栏导航的app作者们脑子是在想什么… 真以为用户会那么喜爱你的app而能跟上班似的花时间适应你自己没有撸清楚的思绪?

》》 我只会弹一个节奏,其他的都是换弦换调而已

也不知道音调准了没,dang3—dang2-dang1dang3-dang2–dang3—dang1dang3

就只这个节奏,长 短 短短 中 长 短短。

》》 节奏是混乱中的规则

将看似杂乱的集体以一个简单的规则诠释。数学之美,代码之美皆如是。

大学有很多树,可是我住的宿舍楼下却只有孤伶伶的几棵。 这点我一直耿耿于怀,以至于不愿意在此长留。

小时候的国道两旁都种满了整齐的树,可能是梧桐也可能不是。树的枝干繁密盖没了整条道路,阳光零零点点的钻着空子洒落下来,和着肚子里摇晃的午饭,晕沉沉的一觉睡到目的地。

灌木丛是不友好的,和熙熙攘攘的杂草混在一起,把周围空间整个的占据的严严实实,时不时给贸然闯进的家伙一点惊喜。不知道是过早丧失了儿童的好奇心还是出于对未知的恐惧,我从不会冒冒失失的打破这种默契。

光秃秃的工业城市,满屏幕的棕色——灰棕色几抹配上背景远处的烟囱,年幼时在动画里面看了太多这样的画面。我想不出那帮以带给小孩最美好的事物为职责的家伙们为什么会描绘出这么些压抑的画面。

不过我也不是喜欢纯自然状态的家伙,森林是一个好的去处,但是我只想要空气和绿色的那一部分,杂乱无章的草灌木和厚厚的腐殖层就不在考虑范畴中了。讨厌完整的系统而只想留下破碎的细部,所以在这方面只能算是个伪善的家伙了。

》》 Death

事实证明其实我对待死亡还没有到那么超脱的境地,简单来说,我还是怕它的,只不过一直羞于承认而已。比方说为了躲开双十一蜗牛速度的物流而提前在网上买了过冬的全套装备,只要能保暖,价格什么的眼睛都不眨。

意识到这点后我很难为情,就像大学毕业时意识到自己之前做了多少傻逼事情一样,我意识到我以前的许多想法都需要重新审视了,关于生与死。不过还好,正视困难并不意味着倒退,而怕就怕蒙着眼睛说老子看不到你所以你不存在这种唯心主义的调调。

》》 Good Taste

我之前也一直在想乔帮主真的对于水果家那么重要么?他周围聚集着那么一大帮子有思想的家伙们难道还不够么?他有那么决定性的作用么?

我最近确定了这个答案:帮主正是这个决定性的家伙,而且不知道有没有能代替他的人。

为什么个人对于一个庞大的集体是那么的重要?或许正如外界所标榜的那样,老乔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孤零零的一个人?

原因要说也很简单,总有人能从一大堆东西中辨别出好的事物,老乔知道什么是好的事物。不能说帮主真的已经在那个十字路口了,但至少他是最接近那里的家伙。

这种辨出好的事物的能力说起来很简单,人们喜欢好的东西,这是做决策的基础,但是其他现实因素杂糅在一起,就变得复杂起来。

这种判断能力帮主没法表达出来也没法教导给别人,语言能表达的东西总是有限的(就像我还没想通“好的东西”究竟是指的什么所以我只能用“东西”这个模糊的词一样),帮主悟出来的东西再好也只能在 WWDC 上反复的用 gorgeous fantastic magic 这几个词,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了。

做产品基本上等于做决策。但是一个问题的可能方案太多了,每个方案都有自己一定的潜力,运气好遇上一帮有能力的家伙就能让这个方案脱颖而出。所以那个拍板子的家伙如果不能一样看透各个方案各自的潜力,却被各种表面现象所蒙蔽,那么他可能就会做出一个不那么明智的决定,误导产品的方向。还好水果家有乔帮主,我们也不能说帮主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但是至少目前来说,他最近几年做的一些决定都是相对来说较优的,而且在他的指引下从无到有的完成了这些其他公司永远没法做出的行业革命。

这段话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我们可以把不同的方案看作是很多的山峰,山峰的高度代表你所获得成就的大小,然后你带领着团队去攀登它们。一方面你团队的能力决定了你们能够达到的极限高度,但是另一方面你做出的攀哪座山峰的决定限制了你所能达到的最终高度。乔帮主慧眼发现了世界第二或者第三高的山峰并带领一帮有能力的家伙攀到了顶峰,而其他家伙可能在某个3k或4k的山顶或者山腰上转悠。

帮主都去世这么些年了才把这些想法诉诸于文字,我要把这一半归功于 iOS 7的各种细节和 5s的设计对我的摧残,特别是 TouchID 这种半成品的东西,帮主在天之灵晓得了怕又是会急得拍桌子的。

》》 究极问题究竟有没有有答案?一个还是多个?

究极问题是什么,一个不能描述清楚的问题怎么可能给出答案…

所以,究极问题究竟是什么?

》》 大部分的问题都只有一个最优解么?

对,只有一个。但是前提是你知道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信息。这意味着大多数情况下你只能给出一个较优解,较优解会有多个。

》》 上面两个问题是在失去意识的情况下敲出来的,不代表个人观点

P.S.: 写的东西越来越无趣了,我很伤心。

自从上个月偶然提到这个很有趣的导航系统,还写了篇简单的行为分析,这一个月来就一直在思考如果智能手表的话应该怎么做好地图导航的功能。

劣势

做手表的话会有两个比较致命的缺点:

  1. 手表的物理尺寸限制了它屏幕大小不能超过1.5寸,所以其实只有几个拇指的面积。

  2. 和手机不同,你只有一只手来进行手表上的功能操作。

第一点限制使得内容必须极致的精简;第二点使得操作会非常麻烦,特别是实际生活中你多半还可能会提着东西。

大致想法

使用导航的流程基本上也就这么几个:

定位目的地 -> 确定路径 -> 导航 -> 到达目的地

“定位”和“确定路径”现在的手机都几乎能很好的完成,但是“导航”这个流程却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因为它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以依靠手机出行为例:

  1. 首先你需要查看全局的路径,对于整个行程有大致的印象,比如说先步行到 xx公交站坐xxx路 然后 到xx站后转xx线地铁。
  2. 所以你的下一步动作是步行到公交站,确定大致方向后,你开始收起手机往那个方向走;
  3. 走到某个路口之后,你需要点亮手机屏幕来确认是否是在这个路口拐弯,而且可能你已经有点忘记路线了需要重新确认下;
  4. 反复的确认之后,到达公交车站,你需要再次点亮屏幕查看你需要乘坐哪路公交车,在哪路下车;(别骗你自己了,第一步的时候你肯定不会记住公交信息的)
  5. 然后是地铁;
  6. 然后反复重复2-5的步骤直到到达目的地。

这和人做事的方式是一模一样的,你先有个大致的方向,然后工作过程中结合各种反馈不断的修正和更改自己的方向,直到最后达到目的。(小范围无步进迭代

回顾上面的流程可以看到,整个过程需要反复的掏出手机来进行定位,如果运气不好 app 因为内存不足而“墓碑死掉”的话还需要重新的查看。

而把这件事情交给专一而且常亮的手表岂不是美哉,这是我觉得的智能手表的切入点,确实很小众,但是至少对我来说算是个合理的需求。

P.S.: 关于“专一”我还想吐个小槽,手机确实是不太适合专一的,作为个人的掌上枢纽(hub),它必须处理多种多样的信息。所以第一代 iPhone 的单任务真的很糟糕。而 Android 一直以自己的多任务处理自夸,可惜性能不够,什么都想做,结果什么都做不好。所以 iPhone 之后所谓“伪多任务”的内存管理模式我觉得依然是现阶段最靠谱的。

P.P.S.: 智能手表那么小个屏幕应该会是单任务处理吧..除非哪天它能通过其他方法突破这个尺寸的物理限制..

前期准备

信息的流向其实想必来说比较简单(因为根本就不会有多少内容),在此不继续展开了;使用场景什么的可以参看之前的那篇文章

翻看了不少的手表设计的交互理念,自己也琢磨了很久。想了不少的方案,但是当我做出第一个纸质模型上街实际的测试之后,我发现完全就是一团糟,特别是挤在公交和地铁上时,在摇晃的车厢中看清细小的按钮都略显困难,更别提用手指头去按了。那个原型回到家之后就直奔垃圾桶而去了。

[caption id=”attachment_5268” align=”aligncenter” width=”225”]某个幸存的原型 某个幸存的原型[/caption]

反思

被屏幕大小和使用环境所约束的情况下,在手表上完成大部分的交互其实很困难。

一旦东西变得复杂不可操控之后,可行的办法就只有 “简化” “转移” “隐藏”等了。

  • 简化:能砍就砍,砍需求不正是咱一直以来的主要工作么;

  • 转移:一方面能转移到手机的全部转走,另一方面能集中到一起的交互尽量堆在同一个步骤里一次性解决;

  • 隐藏:能背地里自己做的就自己做了吧。

于是有了下面的(最终)原型

其他的版本直接跳过,以后有时间在拿出来当失败的案例来聊。

首先是丧心病狂的全家福:

[caption id=”attachment_5269” align=”aligncenter” width=”225”]最终原型 最终原型[/caption]

然后是原型的实际上手图(手腕细什么的就别吐槽了,泪千行.. [caption id=”attachment_5279” align=”aligncenter” width=”225”]原型实际模拟使用 原型实际模拟使用[/caption]

分解的步骤:

  1. 待机状态,和普通的电子手表一样,基本的时间日期IMG_0026无需多言。

  2. 开始界面, Overview 路径总览以及导航开始按钮IMG_0027展示完整的路径,并开始导航。

  3. 静止时界面,整体显示目前进行中的路径 [caption id=”attachment_5272” align=”aligncenter” width=”225”]静止时界面 静止时界面[/caption]这里展现的是这一段路径的情况(路径按照步行、不同的公交、地铁等来分成各个小段,和手机的分段导航一致)。地图固定,代表自己的圆点移动。

  4. 运动时界面,详细的方向指引 IMG_0029小比例尺下的详细路径指引,代表自己的小圆点会固定在屏幕中心。

  5. 关键节点界面,各节点显示乘车等关键信息 IMG_0030分段路径结束(开始)时的关键信息,比如几路公交车,在哪站下车等等。

逻辑其实很简单,不过有几处需要补充说明,也就是这个方案的精髓所在:

  1. 在导航过程中,你停下来查看路线时,手表界面会缩放为“静止界面(3)”,展示这一段路径的完成情况;

  2. 运动过程中,界面缩放为“运动界面(4)”,并以你的位置为中心,供你调整自己的方向;

  3. 接近关键点时,界面调整为“关键点界面(5)”

所以,大量的省略交互步骤,简单的依靠 大小缩放、地图和代表自己圆点的固定状态、离关键点的物理距离 等来自动的进行调整,满足基本的需求。

发布会开始了… 这个坑先挖这里好了,具体信息以后再填

昨儿下午出门溜达,去万寿寺逛了一圈。

[caption id=”attachment_5239” align=”aligncenter” width=”300”]万寿寺 万寿寺[/caption]

不大,挺肃穆,夕阳惰懒的余光反衬出禅寺的威严。坦白说我不是太喜欢这个地方,作为一座寺庙似乎狭小了许多,让人有种被约束的困窘。

不过一想到那个有趣的家伙在这里写了一些有趣的文章,倒是立马软化不少变得可爱多了。那个失忆的研究员的形象立马在具体的画面中鲜活起来仿佛可以触摸了。

然后是正文..

我受不了4寸的马脸屏幕了,可能是因为我手小,也可能是我执迷不悟的偏好当初 4s 的手感,更有可能是我天生的缺乏安全感,总之现在无法一手掌控使得我感觉情况有点失控。

实际使用中,最上方的一排图标和 Home 键,总有一个是不能很顺手的按到的。

按照旧有的握持点,无法顺手的够到最上面一排图标,当然还有 app 中 title bar 的各种控件。

[caption id=”attachment_5262” align=”aligncenter” width=”223”]无法够到最上面一排的 无法够到最上面一排的[/caption]

so,不爽了一段日子之后,把握持的点向上移了一排图标的距离。这样就能顾及到绝大部分的屏幕了。

[caption id=”attachment_5260” align=”aligncenter” width=”223”]缺点是 home 键很不好按 缺点是 home 键很不好按[/caption]

但是物理 home 键按得很别扭(可以试下把手掌虎口撑大的感受)。

之后把 AssitiveTouch 打开然后放置在屏幕左边缘,基本上顺手了许多,算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虽然每次都得要多按一下而且左侧的小块区域基本上是半废掉了(不过那块地方离上下控件距离远,多榜着主要内容,所以用的真心不多)。

不管怎样,心理上的控制权是夺回来了,不会因为多次够不到左上角的控件而产生挫败感痛恨自己痛恨人生了(喂你够了…

后话

手持设备我还是觉得大小适当的好,不同的屏幕大小适用不同的场景,显示内容的精简程度也要随之改变。移动端的优势就在于物理大小限制了信息量,人们需要精炼出有效信息来适应,这无意中使得有效信息的密度要远高于桌面端。

屏幕变大,却继续维持旧有的信息量,这反而是一种退步。

有很多响应式的解决方案都做的很精致,但是多数的方案只是从控件的摆放上来做调整,对于信息本身没有做响应的变化,我觉得严格来说并不算成功的响应式解决方案——因为没有解决信息传递的基本问题。就像 Android 的平板,空有7 或 10寸的大小,但是缺少专门为之优化过内容的平板app,在10寸的屏幕上跑手机端的 app,这不是糟蹋东西是什么。

而智能手表在手机的基础上缩小精炼,1-2寸的屏幕很难独立完成某项功能。我感觉除非像 Google Glass 一样突破物理屏幕大小的限制,不然只能作为手机和平板等的附庸,显示一些零碎的关键信息,做辅助屏幕之用。

目测还有相当多的年头会和各种的玻璃屏幕打招呼,当年没买点夏普的股票长期持有真是后悔了。

今天终于把手机换掉,找回信息就在手边的感觉,感觉创造力瞬间恢复而且毫不费力的暴表了。

于是又开始用 Day One 来记录想法,结果发现 Mac 版本死命不能用 Dropbox 同步了。

很纳闷,同步设置反反复复的卡在与 dropbox 通信并定位本地文件夹的那一步。而期间我这边的网络似乎也有些问题,埋了个大隐患。

Day One始终提示找不到本地文件夹,但是那个文件夹正好好的躺在我眼皮底下,心想尼玛这不是在坑我么。于是卸载了重新装了一遍,依然无效。

然后备份并删除本地文件夹再重新用 Day One 请求API权限,做完之后发现还是不行。恼羞成怒正准备放弃的时候, Dropbox 提示产生了 /应用 和 /应用/Day One 两个文件夹。坑爹呢明明一直是 /App 啊,怎么成中文了。

于是登陆 web 版 dropbox 发现居然完全成中文界面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变的。顺便说下 dropbox 的语言更改的位置非常坑爹,并没有放在设置里面,而是在文件夹界面左下角“更多”里面藏着。改完,全部删除回档,重新设置搞定。

所以说 /App 和 /应用 这俩按照道理来说应该是一个东西,但是 dropbox 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这种特殊的文件夹其实可以进行简单的多语言环境的处理,或者直接从文件系统里面分离出来,单独作为特殊的文件夹,不然问题良多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