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你似少年

查尔里西奥又如是说

0%

最近找工作真是肝肠寸断,之前面试别人没什么感觉,现在换自己却是五味杂陈。果然是出来混总是会要还的。 lol

前几天看到了 Emmet Livestyle 这个CSS神器,一直没时间试着用,今天遇到了,安装过程中遇到不少麻烦,最终好歹算是搞定了。

这是 Sublime Text 的一个插件,主页: http://livestyle.emmet.io 具体有多神..人主页写的很清楚,简单来说就是可以直接编辑CSS文件,实时查看效果。当然不是直接改源文件,而是关联一个本地文件,方便保存和修改之用。

当然首先得有sublime text,然后安装 package control 包,网上有很多相关教程,在此不表。 通过package control找到并安装 livestlye 插件,安装完后重启 sublime.

接着是对应的Chrome 插件(地址),这时候遇到麻烦,安装按钮灰色不可用,而且提示说不能在本机器上安装.. 一开始还以为是不能用在 Mac 上,后来才发现需要装开发者版本的 Chrome Canary(地址)。

折腾安装完插件之后,找了我存在本地的主页代码,打开 Developer Tools中的 LiveStyle 栏,却发现没法关联到 Sublime 的文件…

黑线 =–= ,看来不能编辑本地的,只能改在线的站点。

工作示意图:

Livestyle

最近赋闲在家顺手整理了下,只留些简单的tips备忘。

包括某些不靠谱未敲定的 iOS 7 的元素..

手势

新增的手势包括:

  • 全局手势:从下边缘划入后开启 Control Center, 所以要小心对待;* 常用手势:从左边缘划入后返回到上一屏;

Control Center 的手势真是麻烦,我看我姐我老头我xxx在快速浏览内容的时候由于手势太快导致各种误触发。所以,在内容超多需要快速浏览的界面,建议保留tab栏或是工具栏来做恰当的缓冲(针对隐藏控件的情况)。

返回手势其实之前有不少的解决方案,像是留空,底层的工具栏加上“返回”,最早见于淘宝和各个门户网站的新闻客户端: [caption id=”attachment_5058” align=”aligncenter” width=”150”][from "搜狐新闻",虽然控件做的难看,但是空间充分利用]1 from “搜狐新闻”,虽然控件做的难看,但是空间充分利用[/caption] 这有篇相关的文章,值得花时间好好看看。Solving the Back Button

控件

状态栏(status bar)

原先的状态栏有 dark 和 light 两种,但是水果家现在可以设置为半透明了。

那意味着.. 登录时候提供的那张_作弊_截图得额外包含状态栏了,做好换的准备 lol。

tip: * 只在阅读、游戏、视频等_沉浸式_的体验下设置消失才可。

滚动条

显示在右边(纵向),靠相对的长度和位置来确定内容的浏览状态。 [caption id=”attachment_5050” align=”aligncenter” width=”150”][from "Tweetbot"]3 from “Tweetbot”[/caption]

只在滑动时显示,但是有时候需要一定的视觉暗示来作引导,不然用户会对着屏幕不知所措。好的示范比如这样: [caption id=”attachment_5048” align=”aligncenter” width=”150”][from “字节社” ]4 from “字节社” [/caption]

不好的就先不放了…

操作列表

look: [caption id=”attachment_5052” align=”aligncenter” width=”150”][from "Mail"]5 from “Mail”[/caption]tip:

  • 通过点击 Cancel 或者 屏幕其他区域退出;* iPhone 需要 Cancel, iPad不需要,原因参见上一条…

导航栏(Navigation Bar)

iOS 7中成这样子了,button没有边框(省去了按钮背景那张图片),用”<+文字”来做导航指示。 [caption id=”attachment_5055” align=”aligncenter” width=”150”][from "Music"]6 from “Music”[/caption] 可以看到导航栏变成半透明了,所以加个按钮会超级违和。不过没有按钮的大小限制之后,文字标签明显的大了两个字号(冇的iOS6 的机器了,就不图片对比了..)

半透明的效果可以看到内容暗示,确实是前后协调一致了不少。导航栏的下边缘以前是用的投影,现在开始直接使用1px的线了(hairline 发迹线..)

Tab栏

…挖坑之后填

话说今儿搬家,为了减少抱着大宗行李等车之苦试用了下“嘀嘀打车”。

很简单的软件,语音报出你要去的地,然后给出个你可以接受的小费就好。10秒不到,就有师傅接了活,约好见面地点(折腾确认了好些会),就下楼了。

见面是个小年青,一台小米挂在前窗的左边角,戴着耳机乐呵呵的。应该属于比较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人,因为后来讨论哪家运营商信号好的时候甚至还冒出了ping值和db的概念。但是可能已经因为接触各式的媒体太多形成了先入的概念,所以其言论也需要谨慎对待。

不是很了解这app,小年轻翻了下说武汉有10035人注册了这,然后补充说全市共有大概一万七(待考证)的出租车(司机?ps.一辆出租大致有2-3名司机轮班)。默算发现这样一来普及率不是有30%-40%?!

起初我觉着这个数据水分挺大,但是一问,认证方式是需要出租车公司的服务监督卡拍照上传,应该靠谱。这卡每个司机一张,一辆出租对应的就有大概2-3张。再问下推广时间,说是只有三个月,有点吓人,需要验证下。

那得问下是是怎么做的推广。小年轻说他自己是在新闻上看到的,觉得好用就用到现在了。我觉得这话可能有点水分也可能没有。聊完发现接地气的推广方式挺有意思:首先是话费奖励,嘀嘀打车目前来说只要司机一周每天在线七个小时,每周接三个以上的单子,就会有十块钱的流量费奖励直接冲到手机里;除此之外,竞争对手“快的打车”会在机场和车站设点送手机悬挂器和数据线什么的,小年轻特别指出这项举措很贴心,因为做他们这行的几乎没有时间下车买,而且坏了直接过去换一个就好。

然后是收入,问了下似乎不是太佳,每周大概3-4单的样子,平均每天不到一单。当然好的时候可能一天就有4单左右,很少见,而他一天就能跑30单左右。问了下召车少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用的乘客少了,愿意加价的也少。但是像是前段时间下大雨的时候就很俏,都各种加价,车也愿意跑。所以他很严肃的总结到:这东西只是应急用下而已。

App的缺点,“嘀嘀打车”没有语音聊天,只能打电话来联系确认位置,而对手“快的打车”就有这功能,走流量省话费。然后小年轻解释说这是因为“嘀嘀”是腾讯投资的,所以以后估计会做到微信里面去。说出这番话着实让我有点惊讶。不过这两者还有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没有地图定位,确认位置确实也很麻烦,他又说到为什么不和“百度地图”合作,让我确定这家伙可能会有做PM的潜质lol。”嘀嘀打车”还有个缺点是小费上限只有20块,像”快的打车”有50块,不过这都不是大问题,毕竟这事情都好商量,像前段大雨的时间就有人直接在语音里面喊给100的小费。

关于为什么用的少的原因我俩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交流。首先是出租公司自己的电话召车,平时都不带理睬的,没人接活,原因是怕遇上短程或者堵车的地段,但是高峰期的时候就会接了,因为高峰期会把目的地址显示在屏幕(安装在小米的旁边的一块小屏幕)上,看到去机场火车站或者能走二环三环的就抢着接。所以说,问题的关键还是利益的最大化,司机会选择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方式。然后是偏僻的地方人召车怎么办,小年轻稍皱了眉头,这事不好办,得好好商量,要么途中再带一个,要么空跑的距离每公里加两块钱,所以还是回到钱上来了。看来充分的沟通实在是非常的必要。

分成模式。因为还出于推广期没有分成,小年轻说万一以后有50%或以上的单子都是打车软件的那还可以考虑下。我觉得这个数字应该是随意说的,因为他之后又慢慢加到了70 80。

只摆事实,以上。

Just found that I have not wrote anything for nearly 2 months, it is simply because I was learning and summarizing my former exp. , and also had switched to DayOne as my thoughts&ideas collector (so no tiny thoughts on this blog any more).

I decide to write in English from this day on, as I realized that I could not even read quickly and comprehensively, not to mention writing. The only English sources are the tech. news, which seems far from enough for me.

Kind of embarrassing these days, I quitted my last job two months ago to recollect my thoughts and opinions. Things become somehow awkward when I tried to start my career again – I found it get harder to find a opportunity, an up-straight entrepreneur to fight for, some part of this situation is because of my not-a-full-year working experience – the “original sin” when facing the HR.

So I’m struggling, and working really hard, trying to solve all this.

PM is the most exciting experience for me: different opinions and ideas come and past, all you need to do is to collect as much as you can and to summarize, to compare, to dive in and out, and finally to pick out the best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 – for the balanced benefits of both ur business and the users.

The I briefly summarized what I can do till today:

  1. some Human-Interact design;2. from quick mock-up (pen&paper) to somehow hi-fi prototype(axure, omnigraffle, and so on);3. collect ideas for the project and figure out the better way out;4. basic user research.

The obvious flaw is: I lack a successful project to prove myself, which puts me into the dilemma:

no good project –> hard to get a great job –> no better project.

So I think there’re only two ways out:

  1. Finish a nice project all by myself;2. Accept the reality and accumulate experience.

这个周末都在学 git 开发的流程,当然我无意码代码,只是对这个系统比较感兴趣。Linux 这个复杂的kernel,居然能集起开源社区的无数不相识的世界各地的人的力量来协同完成,这个系统肯定有其独到之处。

我这半年来业余的时间一直在关注复杂性研究,诸如白蚁这种简单的生物聚成一个有机的复杂的蚁群,小小的白蚁无法窥见整个群体的状态,但却像有人指挥似的完成蚁群所需的工作。分布式系统的魅力就在这里,无形的大脑。

好歹算是入了门,最近开始用 bitbucket 来管理  yushaw.com 的代码,虽然只是很简单的前端代码而已。预计最近一月会花时间了解像 linux 这种复杂琐碎系统的开发管理细节。

最近说话有点冲,有点戾气。

准确的说是这一段时间都是这样。

 

当然你知道我一直说话直来直往的,但是这些日子我似乎只是盯着人的缺点看,像是个无助的小孩子在努力的保护自己一样。

遇到问题也只是单纯的指出其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没有结合实际的情况去分析。

比如下午在某个群里,有人讨论说中小学用手机监控学生的项目。我一上来立马几个大帽子扣上去了:“侵犯学生隐私” “1964” “对小孩的心理成长不好”。

当然我扣的这些“帽子”其实都是普遍存在的情况,但是问题在于:

  1. 我并没有具体了解这个项目的细节;
  2. 我并不知道说这个人的做事方式,不知道他是否在着力改善;
  3. 我说的这些都是道德上的帽子,和实际的产品毫无关系(没有就事论事,不够专业);
  4. 最重要的是,我没有站在一个PM的角度给出可能的方案(虽然后来意识到了做了补充)。
     

这股无名的怨火什么时候才能消退,什么时候才会心平气和的说话。

 

原因有这么几个:1. 话语不经过反刍; 2. 心态不好; 3. 缺少“真知灼见”。

以后要设计个腕环一类的,只要发现心跳加快体温升高就阻止我敲键盘,等待心气不再急躁思考成熟之后再做打算。

XD

以前我总是觉得互联网营销在道德上有“缺陷”,甚至视之为直接造成互联网上的无效信息泛滥的元凶(原罪)。这段时间才想明白自己是深受过度 SEO 之害而产生了比较奇葩的偏见。

 

我很喜欢老汉口租界异域的建筑们,这次五一打算把它们再一个不落的拜访一遍,于是开始在网上收集整理所有的信息。完了之后觉得需要一个 app 来作为这次出行的指引,然后我发现自己词穷了——我不知道怎么去描述我遇到的问题。于是我打开 Google,试探着输入好些关键词,比如:“旅游指南” “出游 记录” “旅游 备忘”之类的。

毫无疑问的失败了。我只能拿我的小笔记本一条条的记录下相应的建筑名和街道地址。心想着找个时间在地图上标注出来然后去规划游逛的路线。

 

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我并不擅长做这种规划,而且我脑子里面完全没有这个概念。我打赌这个星球上的某个人肯定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而且这个功能在概念上也十分的清晰,做个简单的 app 出来应该算是比较容易。

但是我没有看到这种解决的办法,这说明我不是目标用户?还是我圈子太狭窄?

 

后来仔细的想了下,这不就是营销所要解决的一部分问题么?

用户无法精确的描述自己所遇到的困难,所以也无法动用互联网的力量来精确的找到自己所需的答案。搜索引擎可以解决一部分,但是机器毕竟只是机器。

而在产品人的眼中,凡是能够被十分精确的描述的问题都可以衍生出一个靠谱的解决方案,无非就是收益大小值不值得去做的问题。而且问题被描述的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做出一样伟大的产品。

所以我觉得营销的部分目标,在于告诉用户如何去用语言和关键词来描述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从而能借助互联网庞大的已有资源和群策的力量来找寻解决的方案。而假如自己做的产品名称本身在这个过程中能成为这个关键词,这就已经是非常到位的营销了。

 

这和我以前对品牌推广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

公司花在营销上的大部分资金的目的是在大众心中形成对于产品的一个形象,这个“众”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会让个体在消费时有意无意的去比较各个产品的形象,然后选择出自己所喜欢的那个在“众”人心中的形象。

产品也是,它能解决某个问题本身就是自身的一个形象,如果你在“众”人心中形成了这个概念,那么个体也会“跟风”的在和竞争对手的比较中接受你的产品。

 

能举的栗子太多,强迫症患者表示,恕不一一。

一直想写部小说,这个想法困扰了我很多年。

但是我不想只做一个作家,我是有追求的人,正如伟大的先烈王二其实首先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历史学家,然后才是文学考究家。所以我丢掉搭积木的硬件行业,也毫不犹豫的放弃码代码的荣上事业,开始做互联网产品。

我想写作的其中一个刺激因素是王二的照片,他的某部文集的封面全是那愣而琐的呆样,看完后对生活立马充满了勇气 —— 写作能帮我找到一个又良又美还能交心的软妹子。而且在小说里我能满足自己所有龌龊的思想,想和谁好就和谁好,看谁不顺眼一句话就没了——不过这样一来也不能太顺自己的意愿,不然小说会因为自我仇视而变得很短:“伪善无耻下流肮脏的XX,卒,享年23岁。”

但是小说首先得有个主角,这个人显然不能是我自己,不然就成纪实文学了。那就得虚构一个,这时候我开始羡慕王二那古老的姓氏,朗朗上口,分辨率极高。而我自己的姓却念起来很难听,于是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有时候我对着镜子里后脑勺的呆毛发愣,忽然就会恼羞成怒,跳到门口叉腰骂自己先人:“什么狗屁姓氏,肖二这名儿太难听了,改架构回去重写。”

这很明显的透露了几点: 1. 我姓肖; 2. 我多半是个产品狗; 3. 敢骂主程我TM死定了; 4. 这个“我”肯定不是指我。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而且思维活络的产品人,我显然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并敏捷而精益的多次迭代后给出了解决方案:现阶段名字直接用通配符表示——[xx]。

一直用 yushaw 这个ID在互联网上四处游荡,很想说:yushaw就是我,我就是 yushaw。 但我不能这么说,或者,没法这么说。

其实 yushaw 这个 ID 也是多次妥协之后的结果。shaw 是姓氏的英文,而我最早的英文名是 Nexus, 比较silly 的一个自取名,所以第一个 ID 是 nexusshaw。这个 ID 在至今好些久远的互联网服务里还能使用,比如 ebay,比如一些国内的早期的论坛。而后换英文名,觉得不适用,于是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我现在还会用到的 shawonline 。shaw + online ,很明显的表述,只要遇到这个 ID 就多半是我。可惜域名早有人注册,而且随后 online 这词被国内一帮乱七八糟网游持续的摧残,连我自己都看不下去。于是继续换,直接把名字的拼音缩写拿出来,就有了 yushaw ,别说,这个 ID 还挺好看,而且域名 yushaw.com 也顺利的弄到,皆大欢喜。

我一直以为相安无事,identify 无误了,于是开始更替 ID。

facebook 就遇到了大坑,早有人捷足先登了,gmail 也是,然后是 hotmail。自我安慰:facebook用的少,邮箱我干脆直接用 Google 的企业套件就好。

不过这样一来,网上肯定就不止我一个 yushaw 了。

 

人的占有欲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似乎完全拥有了某些东西的控制权,就能得到点虚拟或者真实的东西。像 QQ 号,很多人花大把价钱买短一些的号码,仿佛是一种地位。我不知道小马哥当初是如何引导营销的,这对于腾讯来说并不算坏事,不过也或许这只是企业实力的一个附属产物。

 

昨天才发现 wordpress 抽风弄了个 wp  ID,立马进设置里面寻找,发现 yushaw 已被人占去,无奈。

这种自我身份标识的争夺像极了没有硝烟的战斗。一有懈怠,就离你而去。

我还记得你从你娘亲肚子里出来那天,是下午一点。我和你的外婆还有阿姨在病房门口守到四点多才看到你的样子,那么一个小不点,红的有些发青,闭着眼睛哇哇的哭。

我应该是第三个看到你的亲人,除了你的娘亲和老头,可惜还猜不出你未来的样子。我也全程目睹了你第一次洗澡的情形:护士阿姨拿毯子裹着你,用棉签除去你褶子里的羊水垢,那里我看到你睁大了眼,我很欣慰,是个大眼妹子,继承了我们家族的优良传统(别看你舅舅带着酒瓶底的眼镜但是我小时候眼可圆)。

今天你娘亲和你外婆喊我去你家吃饭,我很高兴的去了,而且听说你外公也来看你了。可是半路上我空着手迟疑了,犹豫了好些会。

不怕被你笑话,我迟疑是因为我空着手。

一开始我也不明白,自从大学毕业后一直自诩活的洒脱,以前都是空手来空手走好不得意——自家人没那么多讲究。但是今天却总觉得不妥,总觉得要为你做些什么。

我晃悠到小区门口又折返了回来,在附近的超市里买了点草莓和小西瓜,别扭的心才安好不少。

 

嘿,你还未成人就已经成我的镜子了。 :)